光华月报

融中董事长朱闪阐述“新形势下市场化力量如何助力科创投资”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5日电(记者  姜煜)由融中财经、上海天使会主办的“2025中国科创夏季投资峰会——有限合伙人峰会”近日在上海盛大举行。峰会上,来自引导基金、国有资本、市场化母基金、投资机构、保险资金等金融行业的人士,对行业趋势进行全面解读,共探LP投资布局。融中董事长朱闪以《新形势下市场化力量如何助力科创投资》为题发表了演讲。

  朱闪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呈现出显著特征。募资领域,国资仍牢牢占据了出资的主导地位,同时科创债的落地为股权投资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投资赛道则分化明显,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投资热度持续攀升,消费与医疗板块则在政策利好驱动下实现企稳回暖。退出路径也有结构性调整,A股IPO低位徘徊,港股募资额同比暴增718%重回全球第一,国资加速布局S基金。

融中董事长朱闪阐述“新形势下市场化力量如何助力科创投资”

  新形势下市场化力量如何助力科创投资?朱闪从募资端积极寻找市场化国资LP、投资端深耕产业生态、退出端活用并购与香港资本市场等多个方面给出了系统性破局思路与实践路径。

  朱闪首先回顾了2025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全景。募资方面,今年上半年新设基金中,国资背景的出资人认缴出资合计占比高达73.95%,国资仍牢牢占据了出资的主导地位。募资方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就是科创债的落地,今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其中明确了具备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以及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创债,所募集资金能够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关键环节。

  截至6月30日,市场共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53.5亿元,其中包括中科创星、君联资本、东方富海、毅达资本、金雨茂物在内的5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借助风险分担工具的增信支持,累计发行科创债13.5亿。科创债的落地为股权投资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以“中债增”为代表的国家级担保机构的介入提升了债券的信用评级,无疑大幅降低了民营投资机构的融资成本。但是,债性资金与股权资金终究属于两种属性迥异的资金类型,二者在资金期限、收益模式、合规要求、资产负债匹配度,乃至民营投资机构的个体风险管控等方面,仍有待开展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热度最高的赛道是人工智能与具身及人形机器人。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和宇树机器人的出圈引爆了这两个赛道。随后推出的杭州六小龙又狠狠地添了一把火。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这两个赛道呈现出“融资事件多”“融资节奏快”“融资金额大”的特点,部分明星项目估值高企,但投资份额仍遭疯抢。

  今年投资领域另一个现象是消费、医疗显著回暖。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政策,以及过境免签等全面放宽优化,这些都大大地刺激了消费以及消费预期。相关企业如新消费三姐妹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上半年股价接连大涨。

  医疗行业则因创新药械优先审评、药品集采优化、丙类医保目录出炉等系列新规,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两个赛道的回暖在二级市场得到了更显著地体现。恒生医疗指数与消费指数今年以来分别上涨了47.89%和20%。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也促使大家重新审视医疗行业的投资。

  退出方面。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企业数量及募集金额较2024年均有提升,但数量不足2023年同期的1/3,金额则不足2023年同期的1/5,可以说2025年上半年的A股IPO略有回升,但仍保持低位状态。港股IPO方面,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集金额达到了1071亿港元,同比增长718%,重回全球第一,港股IPO相比以往,明显触底回升。

  除了IPO,大家也在积极寻求其他退出方式。在S基金方面,过去一段时间国资正在加速入局S基金,各地的“第一只S基金”陆续出炉,旨在促进国有资本实现“投资-退出”良性循环。但S交易一直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如估值定价缺乏统一评价体系,也缺少历史交易数据参考,尤其在涉及基金底层资产较多时,项目充分尽调并合理估值的难度较高;此外资产折扣在买卖双方间也难以达成一致;另一方面,是老生常谈的国资转让程序,其中如何探索适应S交易特点的政策机制,提高交易的灵活性,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实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光华月报网是由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大型新闻资讯网站,观察世界风云,解读南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