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4日电(高志苗)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的背景下,信托业如何回归本源、服务民生?在近日浦发银行举行的“金融向善 信托为民”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信托”)以一系列突破性实践给出了答案。
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介绍,公司依托浦发银行集团协同优势,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关键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彰显了信托制度服务社会民生的独特价值。公司目前管理规模超1.2万亿,较2024年末的9568亿增长约25%;2024年实现营收31.40亿元,净利润9.57亿元。
长期以来,非现金资产尤其是房产难以纳入信托财产,成为制约信托服务惠及大众的瓶颈。上海信托成功落地的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标志着制度性破冰。这背后是长达数年的政策呼吁与实践探索。
“不动产信托过去是‘有法可依,但无路可走’。”上海信托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邹俪坦言症结所在。上海信托抓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浦东新区立法先行先试的机遇,积极参与推动制度创新。2024年8月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首次将不动产信托登记纳入国际金融中心条例。今年5月,上海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的通知》,上海在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6月9日落地首单“不动产+现金”模式的家庭服务信托,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上海模式的突破,为“以房养老”信托模式打下重要基础。
上海信托家庭服务信托部总经理束宇阐述,“以房养老”信托能够从三个维度解决上述“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痛点。需求端,“以房养老”信托实质是一种“存房养老”,与住房反向抵押不同,老年人无需将房产抵押,并未失去房产的控制权,更符合中国人养老的观念。供给端,“以房养老”信托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是服务信托的一类,相较于住房反向抵押,信托公司并不承担房价波动的风险敞口。此外,信托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优势在于信托制度,信托制度使得信托天然成为财产管理工具。在“以房养老”模式中,信托可以提供财产保护和财产隔离功能。
当前,养老金融产品主要为理财产品,主要聚焦投资理财端,缺乏在财富端和服务端做文章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上海信托战略发展总部副总经理付宇翔介绍,养老服务信托可以成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有效补充。一是信托可以帮助老人实现财产的规划和传承;二是信托可以通过设置服务指令权机制,帮助老人生活正常时期以及失能失智时期实现其预定的指令安排。三是上海信托为委托人客户提供了低风险、稳健型、精品店的资产管理精选服务。
上海信托的创新触角还延伸至更广泛的普惠领域,包括特殊需要信托、知识产权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展望未来,陈兵表示,上海信托将始终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加快推动信托制度、信托工具和信托产品的创新,全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用心守护人民美好生活。(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